“承担着关键项目产品的关键设备,团队必须要成为项目攻关‘利刃’上的‘刀尖’!”
“新技术、新软件实现高度集成,达到100%自主可控,设备复杂度高、研制难度大!”
“时间紧、任务重、技术难点多,被动因素多重叠加,协同创新、集智攻关成为团队‘突围’的主动之选。”
在中国航天科工航天江南十部,有这样一支“特战小分队”,人数虽只有4人,却个个都是精兵强将,靠着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工作作风,承担着关键竞标项目中关键设备的攻关研制任务,它就是十部三室“24超跃”攻关小组。
攻关小组以“24超跃”命名,名字背后隐含了多重寓意。“24”代表着此项任务时间紧迫,实行多个试验现场24小时全时轮战;“超跃”则代表着小组成员希望突破自我打赢高强度攻坚战,以关键成功带动整体项目实现“质”的突破。
航天型号研制有一个规律,新技术不要超过30%,否则,研制风险会大幅增加,成功几率会大幅减小。某关键设备作为航天江南现有产品中最复杂、功能最多,也是最重要的现代化电子设备综合体,新技术不仅远超30%,而且软硬件集成复杂、难度很大,因此该设备在整个项目系统推进的“大棋盘”里扮演着“棋眼”的角色,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
“不仅技术难度大,从开始攻关到完成设备交付,只有5个月的时间。”谈到此次任务的艰辛程度,担任小组组长的副主任专业师周哥这样说道。“该项设备研制的成败直接决定了项目能否顺利完成竞标交付,最终拿到竞标‘入场券’。”既是项目“两总”系统成员,又是专业“领头羊”的郭主任对此次攻关重要性有着清晰的研判。
在“两总”系统的带领指导下,小组开启了五个月的攻坚之旅,冬去春来,数不清多少次伴着凌晨夜色轮班上岗,迎着朝阳晨曦下班,枕戈待旦、日夜攻关。“掌握新技术不是一蹴而就的,出现问题、定位问题、解决难题,对于我们那是‘家常便饭’。”唐博士作为小组中公认的“劳模”,非常理性地看待攻关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拦路虎”。面对反反复复出现的各类瓶颈短线,小组成员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逃避、不退缩,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测试、调试、收集数据,找准问题症结,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周哥、唐博士、奎允、丽丽4人通力配合、与时间赛跑,克服个人手头项目多线并行的现实困难,发扬主动担当精神,有的主动挑起仿真试验大梁,有的积极配合补位通宵开展试验,有的专攻材料撰写和技术汇报……在设备研制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严控质量问题,用实际行动践行“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的质量理念,将奋斗身影印刻在岁月静好的日夜轮转中。
数月的星夜兼程,小组于前期顺利完成最后一套设备研制交付工作,紧急发运至数千里之外的试验场,在不越时间“红线”的前提下,及时守住了项目竞标的“底线”。设备交付不久后,随之传来的是前方捷报。整个项目顺利完成产品研制和前期试验验证工作,标志着航天江南首次跨领域的探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对于整个项目而言,成功的取得是由许多个像“24超跃”攻关小组的系统、分系统团队通力协作凝聚而成;对于攻关小组而言,喜悦的背后预示着前一阶段工作的结束和全新挑战的开始,小组将迅速转换至设备优化设计改进的“赛道”,站上新的起跑点,朝着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全力冲刺。
“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上不畏艰险奋勇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足履实地,不婺虚声,踏上新征程,“24超跃”攻关小组铆足干劲,向最难之处攻坚,用铁齿钢牙啃掉“硬骨头”,以攻坚之姿破题开路,以创新之力蓄势突破,助推专业能力与体系建设实现“硬核”提升!(文/贾振蓉、何丽丽 图/贾振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