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感动人物候选丨“核能之翼”团队:逐梦核聚变ITER项目
发布时间:2024-02-01 信息来源: 中国航天科工


在设计无标准可依、制造工艺无经验参照的困境下,他们历经约2500天相继攻克了一系列国际技术难题,为ITER项目的顺利推进贡献了中国航天智慧。

——航天晨光所属晨光东螺“核能之翼”团队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国际大科学工程,俗称“人造太阳”。

中国航天科工航天晨光所属晨光东螺“核能之翼”团队承制该项目用最大尺寸外杜瓦矩形波纹管产品,在设计无标准可依、制造工艺无经验参照的困境下,历经约2500天相继攻克了一系列国际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多层矩形波纹管,为托卡马克杜瓦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可靠保障,为ITER项目的顺利推进贡献了中国航天智慧。

初心汇聚 笃志前行

2017年9月底,晨光东螺接到ITER项目招标通知书。项目任务重,时间仅限期2周,需提交全英文标书;难度大,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

收到通知的那一刻,时任核电部质量室主任的董桂萍心中百感交集。她调整好心态,以昂扬的斗志同其他成员一起争分夺秒地翻阅数千页英文资料,以最快的速度掌握项目信息。

那段时间,办公室的灯光照亮了项目组成员耕耘的身影。他们认真阅读每一篇文档,仔细翻阅每一份文件,技术研发和商务投标双线并行快速推进。抢时间、抓配合,按时提交优质标书后,团队成员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扑鼻香。2018年9月接到中标通知的消息时,胜利的喜悦如火山爆发般迸发,队员们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

创新与担当同频

投标阶段取得的胜利让团队看到了希望,但历时3年,多次研发试验无果的压力则如洪流般排山倒海地向团队袭来。

矩形波纹管成型机的研制过程恰好遇上一年中天气最炎热的时节,这段难熬的时间,队员濮阳和王有龙是在高达42摄氏度的车间厂房内度过的。为确保试验分析足够准确,他们走进一线,搬膜片、打螺丝、装配件,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他俩紧贴着装有冰块的蓝桶,顶着一脑袋汗湿的头发,穿着被机油染得不见底色的工装,喝着藿香正气水这特别的“下午茶”……满血复活之后继续开干。

小本子上密密麻麻的试验数据,电脑里成千上万的试验照片,记录着这个团队一次又一次的希望、期待、失落、振作……团队成型组使出浑身解数,从数十个可能的方向入手,制作了上百件试验件,记录了数千组数据。团队最终完成产品的研制,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解决了技术难题。

梦想与实践共振

当时正值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国际上临时变更了针对矩形波纹管项目的技术要求,提出了几乎让人无法完成的截止时间。怀抱着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晨光东螺ITER项目组成员们倾注所有精力,全力以赴向任务目标冲刺。

“这个问题我会处理,我来解决,你去保障其他的部分。”在首批产品即将交付的关键时期,项目经理谢月毅然挑起协调多方工作、统筹全局任务的重任,果决的指挥和坚定的态度为大家注入了强心剂。连轴转的生活持续了两个星期,直至第一批产品成功交付,她才稍微放松心弦。

从总体生产方案的策划,到零部件的配置,再到成品的总成尺检、三维扫描,项目工作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艰巨的任务将团队的数十人拧成一股绳。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努力与奉献,ITER矩形波纹管项目才得以顺利生产并交付。(文/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