蔽日灰烟作喜报,一箭穿云再破空。隆隆声中,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完成第二次飞行。承担该型火箭总装总调工作的航天科工九院红阳公司总装团队,从冬到春、由春至夏,历经数月的实干奋进,确保了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苦心催鏖战 实干保节点
2024年初,史无前例的寒潮袭击了湖北多地,总装现场亦遭受冻雨、暴雪双重侵扰。火箭发动机组件作为高精密、大质量的特种部件设备,必须通过转运车直接运至厂房内,但连日大雪已封堵住厂房转运大门,严重影响了总体装配工作进度。
“一定要保证总装工作节点!”总装组成员胡德强第一个表态。不等雪停,他便叫来操作员李晓忠、张晨笑等,几人抄起铁锹、铁锤冲出厂房。大雪深至膝盖,他们压低身形,拾锹铲雪、抡锤砸冰,一番默契配合下,数个小时便清理出一条“安全通道”,转运车顺利进入厂房,大家也安心地返回岗位。
顾不上严寒的天气,总装组成员刚一等到部件齐套,便开始紧锣密鼓地装配起来。当发动机安装完毕,火箭整体基本装配完成,将其周转至洁净厂房,便开始了“关键”的卫星安装和测试。然而,卫星安装一开始,就遇到了“麻烦”。
由于卫星装配区域过窄,标准工装转接头难以探入,无法完成限位器安装。为解决这一难题,主管工艺员孙敬钰深入现场进行多次测量分析,组织重新设计、改进转接头工装,成功将最大外径缩小了三分之一,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了难题,顺利转入下一阶段的安装和测试工作。
群策攻难关 集智保质量
自快舟十一号火箭的总体装配工作正式启动,为保证装配质量,总装组工作人员建立了“现场问题处理单”制度,及时汇总问题,打通“操作—调度—工艺—设计”快速反馈路径,力保现场质量问题第一时间解决。
“卫星适配器安装偶尔还是会出现异常,这个问题可能留下质量隐患。”一日,调度员赵华军查看了“现场问题处理单”后,警惕地说道。他立即将此项问题列为首要问题,叫上主管工艺、现场操作人员,大家边走边交流,一同赶赴装配现场参加质量会议。
原来,此次任务配置为“一箭四星”,为满足多星并箭功能部署,结构设计对安装卫星的适配器进行了适应性调整。调整后的卫星适配器改变了装配角度,多块适配器支板需沿下边界“斜向”插入式安装,装配时操作者无法凭肉眼直接观察,极易导致安装“错位”。
发现问题,立即处置。质量会议现场,大家就解决方案展开讨论,孙敬钰从装配技术原理出发,仔细排查可能存在的“完善区”;李晓忠以操作规程为基础,反复摸索提高成功率的“关键点”;赵华军总结协调众人意见,时不时点出大家的“遗漏项”。经过一晚上的忙碌,大家研讨确定了最终解决方案,同步着手完善装配工艺,最终实现了卫星适配器装配成功率100%。
众志越关山 奋进保成功
立夏,发射中心预报十五日内天气均为晴天,正午气温将超过30摄氏度。
快舟火箭顺利完成发射前的装配和调试,一切准备就绪。然而,高温天气却给长期处于“空调房”的卫星提出了严峻考验。
距离发射时间仅剩两周,为保证卫星正常发射,提升整流罩内卫星“舒适度”,发射团队提出“在火箭锥段增设保温层的方案”。然而,火箭整体质量有严格控制,怎样在可行的质量区间增加防热层成为挡在总体装配面前的难题。
“若直接上一整块防热层,箭体总质量、防热效果都难以保证。”经验丰富的主任工艺师潘华明说道。经过一番研讨,并结合热控设计员冠宇给出的计算数据,总体项目组提出“单点要小、多点要防、质量要控”的设计要求。
为满足设计需求,工艺人员潘华明、孙敬钰,连同高级技师曾珺、生产人员李宓,大家一起反复研究讨论,决定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将整块防热层分解开,制作成数千条复合树脂橡胶防热片,并进行分级防护、整体粘接安装,在保证关键防热能力的同时,将增重控制在总体设计范围内。
理论完备,仍需实践检验。发射准备已进入倒计时,为留足时间余量,粘接工作必须控制在24小时以内。当火箭起竖后,支撑锥段粘接操作的支架,最多只能容纳两人同时作业;烈日当空,酷热天气,操作人员连续工作有脱水风险……
一个又一个困难面前,他们没有半分畏惧。全体人员立下“军令状”,誓必要完成任务。大家不分岗位,孙敬钰、潘华明、李晓忠、赵华军等人,约定按2小时一班进行轮岗,计划在日落之前完成此次装配工作。
最终,团队仅用十余小时便完成全部防热片的安装,并顺利通过项目组验收,有力保障了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
为有困难多壮志,不教艰险移坚心!航天科工九院红阳公司总装人以一腔航天报国热情,将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铺展在祖国苍茫的西北大地上,将航天精神贯彻到每一项工作中,坚决保障装配质量、保证工作节点、护航火箭发射成功,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再添新彩。(文/胡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