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院306所:“小金猪”养成记
发布时间:2024-07-16 信息来源: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

  办公室里,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06所先进耐高温结构复合材料研制团队技术骨干柯博士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就在刚刚,他接到了一个好消息,团队申报的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中了,一等奖!此时,他不禁想起决定出发的那个遥远的午后。

瞄准未来搞点“大事”

  8年前,该所技术部因为基础薄弱,技术储备不足,只能无奈地看着“为国争光的列车”载着新产品渐行渐远,没带上任何属于他们的创新成果。未来,要何去何从,大家心里都没底。

  作为部门负责人,王主任肩上的压力无疑是最大的。“当时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定要瞄准下一班车,还要从多个方向瞄准’!就像养‘小猪崽’,养上一群,最壮实的那头肯定能冲出国内领先的速度。”

  他将耐高温结构复合材料这头“小猪崽”交给了柯博士。“未来的产品,一定会飞得更快、飞得更远。复合材料比金属材料轻,但是现在来看,耐高温性能还不行。”王主任瞄准了现有技术的薄弱环节,“耐高温领域绝对是未来的方向,咱们就干别人没有的!”

  干别人没有的,解决下一代产品无材可用的难题,性格乐观的柯博士被这个美好前景深深吸引了。“那就干个大的!”他摩拳擦掌地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这个目标温度接近树脂基材料应用的极限温度。

  一个剑指高峰,一个铆足干劲,带着“搞点大事”的决心,最初的团队就这么出发了。

“小金猪”茁壮成长

  团队选定了聚酰亚胺——一种顶级的耐高温材料,与之相对应,材料成型的难度也是顶级的,甚至大家找不到任何参考。

  “那时候条件真的挺苦。”柯博士感叹,“要技术没技术,要设备没设备,要人——我们每个人手里都还有其他任务。”

  而且这只“小猪崽”还是只“小金猪”——养它长大的原材料可是一点都不便宜。新材料,又是新工艺,加上团队自己研究的新设备,想让“小金猪”安全成长,大家的压力相当大。每次高温成型那几十个小时的过程中,团队人员都要轮班盯着,生怕出现一点差错。

  “材料在炉子里,就一直惦记着,就算我不在现场当班,回到家也是放心不下。”当时的车间班组长芳姐说。

  “小金猪”也的确不让人省心。有一次,材料还在高温成型过程中,用来给设备做冷却的水箱突然不上水了。温度如果降不下来,别说是“小金猪”,养猪的家伙什儿都得一起没了!听到报警,芳姐赶紧启动应急措施,招呼大家伙儿人工降温,确保安全。“我们当时七八个人,一起给冷却水箱人工注水,用了将近一个小时,温度总算是控制住了。”

  用上十二分的耐心,材料的成型工艺越来越成熟稳定,“小金猪”在团队的精心喂养下茁壮成长。

跑出国际领先速度

  有了技术储备,一个机会摆在了团队面前。这是一项压力容器的研制任务,拿下任务需要克服两个难点:一个是从无到有的突破;一个是材料性能的颠覆,专家认为材料不适合缠绕,不可能做成压力容器。“那时我就跟着最有经验的梁师傅调节成型参数,一次两次失败的时候觉得没什么,但是越到后来,心理压力越大。”团队里的小达说。

  一个“炼丹炉”,两年时间,几百个试样,团队突破了缠绕技术,也支撑起了设计数据输入。他们养育的被专家断定长不大的“猪崽”,终于跑到了“搭上列车”前的冲刺阶段——指标考验。“刚开始在试验现场,都不敢看,心里扑腾扑腾的。”柯博士说,“第一个产品失利的时候,心里特别难受。”

  第二次试验时,现场气氛更加紧张。“感觉心脏都要跳出来了。”同去试验的张师傅回忆。一声巨响过后,试验成功了,整个团队瞬间沸腾了。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稳了的时候,第三次试验居然又失败了。背着“小金猪”,坐在从试验场地返回北京的高铁上,柯博士的心情仿佛像坐了一次过山车。列车到站后,他先稳了下来,带领队员们分析、论证、修改工艺方案。第四次、第五次……“小金猪”的稳定性一步步提高,完美通过了试验,后来又顺利通过了一系列试验考核。

  如今,“小金猪”没有止步于国内领先的追求,而是跑出了国际领先的速度,它也为团队争取到了更加先进的研制生产条件,为培育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闫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