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够高质高效地完成生产任务,曾经宽敞明亮的发动机装配厂房,几乎变成了紧张激烈的“战场”。
这里没有壮烈的牺牲,却有视任务为军令状的分秒必争;这里没有枪林弹雨,却有“叮叮当当”的装配声响彻耳边;这里没有硝烟滚滚,却有热情似火的浓烈气氛弥漫在厂房……
打响这场战役的,是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1所“动砺长空”发动机生产装配团队。
未雨绸缪 让“不可能”变成“一定行”
从调度计划升级为责任令,摆在团队面前的,是一场发动机生产能力的“大考”。
进度如何保障、质量怎么把控、人员怎么补充、场地如何调整等一系列问题像几座大山一样横亘在团队面前,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总装中心班子静下心来,沉着应对,由于工艺方案是解决生产装配的钥匙,要想打开提升效率的大门,还得从工艺入手。想到这里,团队负责人突然涌起了信心——这还得从一个桑拿天说起。
那是个星期天,工艺负责人老韩早上八点就来到办公室,研究发动机工艺优化方案。此前,在装配发动机时,老韩就已经记录了所有影响进度的堵点,如果能把这些堵点一一解决,那就相当于打通了发动机装配的“任督二脉”。
老韩发现产品的某几项压力试验的保压时间可以缩短,凭借多年的经验,他预感到产品交付时间很有可能提前,便联系设计师小伍,尽快协调总体设计单位,确认修改后的设计方案。
“老韩的方案可以使每台发动机检测时长缩短1个小时,这样生产效率可以有效提升。”正在办公室的小伍看到老韩的方案,第一时间完成了相应修改,并立刻与总体设计单位电话沟通,确保优化后方案可以顺利实施。
盛夏的31所总装中心装配厂房内,正在进行着第一台发动机的装配调试。
团队视它为一场“小考”,每个人都屏住呼吸,拼装组件、连接电缆、电器测试……每一道工序连贯而顺畅,装配工作一气呵成,产品经过考核后完全满足技术要求。原本费时的压力试验时间大大缩短了,相关部件也表现稳定,“成了!”老韩揪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窗外下起了暴雨,震耳欲聋的雷鸣声像是庆祝的礼炮,为这些昼夜奋战的人们奏响胜利的序章。
这个“不可能”完成的生产装配任务,自此开始变得“一定行”!
质量至上 用严谨保障发动机的健康
装配现场,如火如荼。
有一个小组被大家又爱又恨,他们就是自检和专检小组,成员都是有10年以上总装经验的老师傅,还有专业的检验人员。大家爱他们,是因为他们是发动机的“医生”,能第一时间发现发动机的问题,避免“带病进厂”;也“恨”他们,是因为如果发现一旦有问题,就意味着拆解和重装。
这天,自检小组对装配好的发动机,开展多余物检查时,发现腔体内有声响。
装配组组长熊师傅不肯相信检验结果:“发生声响的最大概率就是腔体里,但是我们安装前后反复检查,不可能有多余物,连只蚂蚁都爬不进去!”老韩过来帮忙确认,从不同的角度检测发动机腔体,反复摇晃确认,发现只有一个角度能听到轻微的声响:“确实有东西,打开看看吧。”
发动机像是一个等待手术的患者,安静地躺在了台子上。现场操作人员化身医生,分解了发动机,他们在各个腔体里仔细查找着。最终,装配组的小董看到了一个小米粒大小的多余物,挤在两个腔体中间微小的细缝里。他看向设计师小伍,请求确认多余物是否在标准范围内。小伍镇静地说:“这个多余物比蚂蚁还小,但是再小,也可能随着发动机的转动,带来我们意想不到的情况。自检的目的就是要保障产品质量万无一失,只要有声响,肯定不行。”
操作人员通过进一步拆解,取出了多余物。再次清理腔体后,他们给发动机安排了“缝合手术”。老韩、小伍和专检人员再次检查“术后”的发动机,确定没问题后,开始了对下一台发动机的检查。
大力协同 凝聚起全部的力量
北京的冬天,寒风凛冽,装配现场却热火朝天。
31所举全所之力,联合多方优势资源,通力协作:物资供应处与总装中心形成联动机制,两部门提前交接,不让现场等“配套”;质量技术处根据编排计划,动态补充调配检验人员,现场检验任务随时待命;一室派来两名专职人员,在现场负责软件录入;各生产中心安排人员轮班,驰援总装中心现场装配。
年轻人的成长离不开师父的言传身教。老韩从早8点到晚10点,都在现场协调和处理各种问题,徒弟小陈和小闪负责将现场的各种“状态变更”体现到工艺文件中,稍微慢一点,就会耽误现场装配进度。一想到师父忙得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接到任务后,就赶紧打开文件,修改起来。在他们的眼里,师父就是超人:“我只要有不明白的就问我师父,他什么都知道。”
“早知道这么忙就不来了!”一名驰援的电缆装接员小李第一天来帮忙,就被眼前的阵仗吓了一跳。装配组的小董是熊组长的徒弟,是小李的“小师父”。看到小李总是比别人慢半拍,小董就想到师父平时怎么身体力行地帮助他们。他耐心地劝导小李:“咱们流水线作业,这道工序慢了,后面每一道就都要等着呢。”小李看着满厂房的人手里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心想:“我是过来帮忙的,可不能给帮倒忙啊,必须按时保量干好。”
渐渐地,小李适应了工作节奏。看着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主动给别人搭把手,小李也下意识地向小董张开了口:“我电缆装接完了,帮你拼装吧。”小董笑着点了下头:“来吧兄弟,干!”
随着最后一台发动机下线,生产任务最终完美收官。“明年有急活儿还让我来啊!”跳上回宿舍的班车时,小李还和大家依依不舍呢。
承担这场“战役”的,是平均年龄只有30出头的一个年轻团队,他们的努力获得了上级单位及所领导的高度认可,荣获了三院“十佳班组”称号和所级表彰。
风雨大考映初心,重任千钧再出发。
今天,这群技术精进、斗志昂扬的“动力人”,接过了新的责任令。他们再次跨上战马,朝着新的挑战进发!(文/曹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