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三江:拿下订单,不简单!
发布时间:2024-03-27 信息来源: 航天三江

接到紧急任务,一个个“精兵强将”自告奋勇冲在一线;遇到困难,一位位“智多星”出谋划策想方案……

在与市场浪潮的搏击中,他们凭实力、凭冲劲、凭韧性,抢抓机遇,团结奋斗,乘势而上,摘得硕果。

打响开局“双响炮”

——南京晨光公司项目团队夺标侧记

“那天傍晚6时46分,招标代理公司网站发布结果公示,我们在中标候选人中排名第一!”南京晨光公司所属金陵智造研究院的项目人员谈起前不久开标时的情形,难掩内心的喜悦。

此次金智院同时中标了同一用户的两个招标项目,合同总额为4200余万元,打响了2024年开年“双响炮”。

“用户同时招标两个不同类型的电机组件加工与装配线项目,我们要参与竞标。”去年年底,金智院获得招标消息后,该院领导班子认为项目“专业对口”,决定组建项目团队同时参与两个项目竞标。

该院总经理助理洪鹏牵头,联合智能制造事业部和经营计划部的精兵强将,投入这场“夺标战”中。

“这两个智能产线项目内容复杂、规模较大,涉及自动移载、等离子清洗、自动涂胶、视觉检测等多个专业技术领域。”看过招标需求后,团队成员发现此次竞标难度较大。金智院虽然具有丰富的航天智能产线研制经验,但针对电机这一特定产品的生产线建设,还从未涉足。

▲图为项目团队人员在研究项目推进事项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机会,要迎难而上。”洪鹏鼓励大家,并根据每位队员的专业特长快速分配任务。有的项目经验丰富,负责两个项目的技术把关工作;有的擅长生产布局、节拍分析 ,负责技术路线设计及总体规划;有的全面负责投标文件商务部分资料准备和编制。

多次与客户沟通具体技术及商务要求、调研国内专业电机配套设备厂家、汇总技术资料开展前期技术论证、召开专题会议对招标要求进行细致研究……项目团队紧张有序地投入各自工作中。

投标准备的最后阶段,仿佛按下了倒计时器。

开标前5天,团队完成两个项目的投标文件初稿编制工作,召开评审会逐字逐句研讨投标文件。开标前3天,团队修改完善好千余页的投标文件,为确保无误,再次召开评审会审查文件。开标前2天,团队完成投标文件封装。开标前1天,经营计划部市场经理丛宝剑拖着装满文件的行李箱前往机场,奔赴1000公里外的开标现场。抵达后,他马不停蹄地赶赴次日的开标地点,并再次检查行李箱内文件外观。开标当日,丛宝剑与5家竞争对手一起完成了开标工作。

3天后,招标代理公司在网站上发布中标结果。金智院以先进的技术方案、合理的产品价格、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等综合优势,一举中标。

“研发技术实力、锚定用户需求、全程专业服务等因素缺一不可。”在复盘竞标过程时,项目团队梳理出不少收获。

金智院领导表示,这个“双响炮”的意义不仅是得到用户青睐,更重要的是该项目将成为金智院夯实智能制造技术基础,进一步实现技术和产品迭代的“新样板”。(图文/丛宝剑 潘宁 秦磊)

我年轻,我上!

——险峰公司工艺小将夺标侧记

“签单了!”2月26日,险峰公司与北京客户就机箱、电源模块等3个项目首次达成合作意向,签订90余万元的合同。

2023年6月,险峰公司获知机箱、电源模块等项目的招标信息,立即积极参与竞标。拿到客户技术要求后,公司将此项任务交给第五研究室。该研究室副主任王海超感到犯难,他深知市场开拓不容易,必须要抓住机会,但老工艺人员的手上都有多个产品任务在进行,新人又经验不足,一时之间不知该把任务派给谁。

“我来吧!我年轻,不怕辛苦!”2021年参加工作的机加工艺师吴江垚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

“可以,那你就负责机箱项目,剩下的两个产品谁来?”王海超问道。

“我来!我手头任务不多,虽然没什么经验,但遇到不懂的,我可以问师傅。”2022年入职的电装工艺师刘元杰主动请缨,接手了电源模块和语音终端项目。

时间紧迫,领命后的两位小将立即投入到产品工艺方案的编制中。

刘元杰一边消化技术要求,一边向老工艺师傅求教,一个星期就编制出了40多页的技术总方案。后来,他不停地与客户沟通、跑现场,修改完善方案。在总方案的基础上,他又拟制了20多页的策划报告和生产前准备工作报告。

期间,刘元杰担心因自己经验不足导致竞标失利,为了确保产品有竞争力,半年内先后7次赴京与客户沟通确认技术状态和部分产品细节。首套组装更是直接在客户单位进行,方便客户当场进行调试,确认产品质量。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负责的产品在招标中胜出。

负责机箱的吴江垚入职比刘元杰早,经验相对丰富,而且这也不是他第一次担任产品技术负责人,但他负责的产品需求较高,所以在准备投标过程中还是碰上了“拦路虎”。

首先是客户虽然提供了技术要求,但未给出零部件的三维模型图,而公司一直采用三维模型图指导生产。因此,吴江垚带着项目组成员奋战一周,画了20多份三维模型图。后来,在机箱结构件的装配中,按客户技术要求选定的螺钉进行铆接时出现开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先向师傅“取经”,又召开机加工艺小组讨论会,但仍未将问题彻底解决。最后,他与客户商讨,改换了螺钉规格参数,并优化了铆接工艺,终于将问题解决,生产的产品获得客户青睐。

此次项目是公司与客户首次合作,订单虽不大,但具有窗口效应,是公司在市场开拓中迈出的一小步,却也是年轻技术骨干勇闯市场的一大步。“我们之后还会拿下更大的订单。”两位小将坚定地说。(图文/张玉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