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院空间工程总体部:他们,让“天目一号”星座星光熠熠
发布时间:2024-01-11 信息来源: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

2024年1月5日,“天目一号”05组卫星成功发射。至此,由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空间工程总体部批生产的12颗卫星全部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带着梦想与期待,在辽阔星海实现它们的使命。此次成功发射也标志着火箭、卫星批量化制造与发射服务时代的来临。

此次发射任务中,“天目一号”星座04、05、06组12颗整星的AIT(总装、集成、测试)任务均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空间工程总体部承担,这也是空间工程总体部迄今承接规模最大的商业航天批产项目。天目一号AIT团队不畏艰难,昼夜驰骋,一路荆棘,终得佳音。

新征程,以协同披荆斩棘

从“单星制造”到“批量生产”,是一次质的飞跃。2021年5月,由空间工程总体部打造的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完成首星下线,为卫星由单星制造向批量生产跨越式发展开辟了智能化新路径。

批产能力好不好,实战是最好的检验。2023年年初,空间工程总体部争取到“天目一号”星座04、05、06组12颗整星AIT任务,这是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建成后接到的最大批产任务,该任务的完成,将有效验证卫星智能生产线的批产能力。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12星并行工作的技术状态对AIT现场的资源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在新研单机上花费的调试时间也在挑战着原本就紧张的工期……

沈主任常说“我们AIT团队是一个大家庭,大家有什么事情多沟通,有什么困难都可以跟我讲!”生产线上需要协调的难题,大家都愿意跟他讲,他敢说敢做,总是第一时间站出来。在他的带动下,大家很快突破了批生产的“磨合期”,迅速成长起来。

AIT团队在实践中总结出“提高两个意识,强化两点规范”以及“一想、一说、一协作”的工作思路,即不断提高“质量”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加强工艺技术指导和现场操作的规范性;既要集思广益、总结经验教训,又要敢于说出自己遇到的困难,最后一起克服、一起解决。

AIT团队就像一个大家庭,总装、测试、试验三个班组之间常常互相帮助、互相补位,一起进步。AIT团队齐心合力,针对关键工艺环节、力热试验等制定详实的生产方案,凭借扎实的理论、精湛的技术攻克多项技术难题,确保了卫星的顺利生产。

造星者,用专业托起卫星

近年来,空间工程总体部不断加强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推动智能制造团队向更专业化发展。目前,空间工程总体部智能制造专业团队规模达60余人,业务能力覆盖卫星整星及关键部组件总装集成测试和军工产品智能制造系统研制。在智能制造的战线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拿手绝活”。

刘副总是总体部引进的一名高层次人才,具有多年航空航天高端制造装备研制经历,曾主导多个国家级项目,在军工产品智能制造生产线建设领域具有丰厚经验。在刘副总的带领下,各项目团队精心打磨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为用户量身打造的多样化方案多次获得用户的肯定。

刘博士年纪不大,但已经是智能制造的“老人”,博士毕业后,便参与到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工作中,先后承担了多项国防科工局的重点课题项目,在智能制造领域颇有建树。完成武汉卫星生产线建设之后,他转身又投入到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设计和卫星AIT工作中。

在天目一号卫星生产线现场,每个人都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有全面掌握卫星智能生产线自动化设备方面的技术“行家里手”,也有卫星装配、热控多层制作方面的“工作标兵”;有“机器人调试达人”,也有热控多层包覆和吊装的“扛把子”、卫星集成总装的“主操手”……术业虽有专攻,聚力成就不凡,他们深耕在自己的领域,为卫星生产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支持着卫星顺利下线。

武汉的星光下,是一群造星的梦想家、实干家,他们用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托举起卫星。

航天人,用初心践行使命

提及航天人,人们常常与“奉献”关联在一起。但在这个词汇背后,却是无数次舍身忘我的拼搏、无数次不辞辛苦的反复求证、无数次走在寒夜里的坚毅。如何锚定目标,达成任务,靠的是不变的初心和如火的热情。

AIT团队的返聘专家老李,在退休后仍然奋斗在他热爱的航天一线。他是人们口中的“倔老头”,面对生产线总装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和待改进的地方,总有种“不服输”的劲儿头。“只要问题不解决,他就不下生产线!”虽然是退休返聘的老专家,但是他依然像这个团队的年轻小伙子们一样,满满的精气神!

年轻的小伙子更是一门心思、不辞辛苦地扑在工作上。小张是本项目的骨干人员,项目开始之后,AIT现场就成了他的工作工位,与现场操作人员一起“泡”在现场,只要有问题出现就能见到他及时协调解决问题的身影。为了确保产品质量,他针对工艺要点和质量要求与总装班组深入交流,时时提醒大家规范操作。小易是生产现场调度,多组卫星同时生产的资源调度压力极大,生产过程中的突发情况进一步加剧了协调难度。他主动作为,根据实际进展情况动态调整计划,通过细化工序并行开展、动态调度接替排班、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确保生产计划按时完成。负责活动机构装调工艺设计的小罗,负责测试的小曾、小赵,负责试验的小蔡、小陈,以及负责总装集成的小徐、俊龙、小刘等更是积极攻关、忘我奉献的代表。他们总是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忘了时间、忘了辛苦。常常一抬眼,天都黑了,就简单对付几口盒饭,再转身进入车间继续战斗。

女员工也不甘示弱。测试技术负责人莉姐是此次项目中的“排头兵”。她和其他先遣队员一起,在4月抵达用户生产基地开始驻场跟产,经常为了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工作到半夜。生产线上起得最早的是她,睡得最晚的人也是她。她身体中迸发出的能量深深地影响着周围的人。

每一个航天人身上都有一颗小小的火种,大家彼此温暖、彼此照耀,用行动推动一个个项目的完成,用贡献写就航天事业的灿烂诗篇。

向未来,用实力叩问苍穹

在空间工程总体部小卫星智能生产线上,几万个卫星零部件都能够根据指令自动入库、配送,从而实现智能化管控。除了实现零部件的自动化运输和存储,卫星装配过程也是高度自动化操作。自动抓取、视觉定位,力学感知,短短几秒钟,单机设备就被放置到了指定位置,准备进行下一步的安装。

小卫星智能生产线以智能制造技术为导向,具有“高柔性、高效率、高质量”等特征。生产线既能满足单颗、小批量卫星的研制生产,也可满足批量化的小卫星生产,先后获评“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湖北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等荣誉。

目前,生产线具备年产240颗(双班制)1吨以下小卫星的批产配置能力,可实现60颗卫星零部件、60颗卫星整星存储的仓储能力,以及自动化率不低于95%的物流配送能力,生产过程中可实现质量数据100%采集,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当前,空间工程总体部已将智能制造产业纳入重要发展战略板块之一,以“制造智能化、智造产业化”为目标,积极构建“核心在手、内外互补、协同发展”的智能制造发展生态,在实现低成本、快响应、灵活调度的卫星批产的同时提供具有航天特色的智能制造系统与装备,为数字中国、制造强国提供有力保障。(文/王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