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航天报国初心 履行强军首责使命——航天三江为建设世界一流运载技术研究院而团结奋斗
发布时间:2022-11-14 信息来源: 航天三江

11月8日,《湖北日报》聚焦航天三江高质量发展,以《牢记航天报国初心  履行强军首责使命》为题,整版报道了航天三江专业化融合发展取得的辉煌成绩。全文如下:

航天三江位于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快舟火箭产业园。

2022年6月22日,快舟一号甲火箭成功发射天行一号试验卫星。

航天三江第三次党代会在武汉召开。

王振华总师铜像更立仪式。

黄纬禄精神讲堂。

航天三江武汉本部及研发区。

十年奋斗,十年辉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航天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支撑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经营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与有效落实航天三江党代会明确的目标任务有机结合起来,贯穿到企业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大力实施国防科技重大工程,推动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航天强国建设,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冯杰鸿说。

赓续红色血脉 走出专业化融合发展之路

10月31日,航天三江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提出建设世界一流运载技术研究院的崭新蓝图。会上明确了未来五年“建设红色三江、奋进三江、活力三江、文化三江、清廉三江、幸福三江”的工作目标。

1969年,国家决定在鄂西山区建立某重点型号的研发生产基地,代号066。

2011年11月9日,原航天科工四院与原航天科工九院合并重组,这两家源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本部分处于北京和武汉的运载技术研究院走到了一起。11年来,全体三江人携手共进、矢志发扬“团结争气、艰苦创业、求实自强、改革创新”的“三江精神”,经历从“整合”“磨合”到“融合”的重要过程。如今,航天三江已形成“六地十二区”布局,整体合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大幅增长,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化融合发展之路。

思想文化的融合是企业重组整合的关键。航天三江搭建统一的企业形象、统一的文化理念,第一时间将党委声音传递给广大干部职工。

2021年,由航天三江主导建设的黄纬禄精神讲堂、王振华精神讲堂、三江精神讲堂“三个讲堂”依次开讲,老一辈航天人的故事在航天三江“六地”传诵。

“在5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航天三江形成的‘三江精神’,成为公司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和不懈奋斗的精神源泉,是公司最宝贵的精神财富。”2021年9月,航天三江首次系统阐释“三江精神”时代内涵。

党史学习教育期间,在航天三江专题读书班上全体领导班子成员重返鄂西三线,以杰出科技工作者王振华总师铜像更立为契机,重走三线路,赓续红色血脉。

在航天三江党委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三江人重新走进“三线航天066基地旧址”“金陵机器制造局和金陵兵工厂旧址”,新员工培训、党支部主题党日也将这些地方作为热门“打卡地”。

以跨区域人才交流为契机,以党建结对共建为纽带,湖北区域与北京区域单位的互动也多了起来。今年以来,武汉九部主要负责人两次赴京到四部开展工作交流,双方交流后表示,四部与九部发展同频、使命同根、技术同类,未来将紧密携手共同应对前沿科研攻关和激烈市场竞争。

“满足用户指标是研制工作的基本要求,我们的设计理念是进一步加强技术储备、加快技术迭代,以应对未来10—20年世界大变局的发展趋势。”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十七所陈际玮说出了科研队伍的共同心声。

从“巨浪”奔腾到“东风”浩荡,从商业航天到激光装备……一项项成果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三江人接力奔跑、砥砺奋进的身影,也是航天三江进行专业化整合后高质量发展、迈向世界一流运载技术研究院的真实写照。

永葆强军之志 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撑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

11年来,在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指引下,航天三江党委始终牢记强军首责,坚持把铸造国家安全基石作为首要职责,永怀赤子之心,永葆强军之志。东风家族再添新丁,快舟火箭一飞冲天,激光装备威震四方,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战略支撑。

“第一次现场看到我亲手参与研制的型号装备,一个方阵接着一个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时,心里甭提有多自豪。”党的二十大代表、航天三江江北公司数控车工、特级技师阎敏,至今忘不了国庆70周年阅兵盛典。

航天三江研制生产的多型装备及特种车底盘威武亮相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建军90周年沙场阅兵、国庆70周年阅兵,大国重器有力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护航强国征程。

一次次飞试成功、一项项中标获胜、一批批产品交付,航天三江在新时代武器装备竞争中战绩赫赫。

“作为航天防务领域的国家队和主力军,总体部要从核心能力体系、专业技术体系、人才队伍体系三方面做好能力的升级再造。”冯杰鸿说。

在北京,四部发挥“小核心,大协作”优势,实施“总体设计、总装调试、系统集成、核心制造、关键配套”的科研生产组织模式;在湖北,九部发挥“科研生产一体化”优势,实施“集中管理、灵敏指挥、快速反应”的科研生产组织模式。

“两种模式”形成优势互补,使航天三江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具备国防装备、固体运载火箭、激光装备、特种越野车和底盘研发生产能力的“全能型”军工企业。

科技强军必须做到高水平自立自强。近年来,航天三江每年保持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低于14%、新引进技术人员不低于70%,引进并培养了数名科技领军人;现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4个、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8项,现行有效授权专利7300余件。

11年来,航天三江自觉担当航天强国使命,积极投身于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务,矢志十年攻关,五星红旗首次在月表“独立展示”;“太空厨房、太空医院、太空空调”多次成功接受太空“大考”;快舟一号、快舟二号首创国际星箭一体化技术;快舟一号甲火箭成功完成16次飞行、将29颗卫星送入太空,曾创下6小时内同一工位发射两箭的新纪录;行云一号、二号卫星实现星际间激光通信零的突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重大任务战建备统筹,加快建设现代化后勤,实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重大工程,加速科技向战斗力转化。

在迈向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航天三江党委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坚定决心意志、埋头苦干实干,共同为实现航天梦强军梦中国梦而砥砺前行。

加大科技创新 推动航天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

11年来,航天三江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重点打造激光装备、智能移动装备两大产业集群,大力推动航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以金融租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2021年,营业收入突破440亿元,是重组之初的3.3倍。

9月25日,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两颗试验卫星发射升空。自2017年成功实施首次发射任务以来,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已成功完成16次飞行任务,成为中国航天领域的新名片。

航天三江充分发挥国有控股商业航天企业“跨界”优势,将国有企业体制、品牌、信誉优势和商业航天企业机制灵活性优势有机结合,在产品定位、运营机制创新发展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目前,在快舟火箭产业园,“快舟”可进行“一站式”生产。这改变了过去需要多地协同生产的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武汉造”火箭也将带动华中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航天产业的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制造业也一定要抓在我们自己手里。”多年来,航天三江牢记殷殷嘱托,以独特的创新模式、管理体系、发展路径,践行着产业报国的初心和使命。

作为我国最大的超重型特种越野车及底盘研发生产基地,航天三江研发的系列民用平板运输车及延伸产品全面替代进口,研发的载重110吨、220吨、363吨矿用自卸车和井工矿运输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功研制国内首台5G网络智能110吨无人驾驶矿车。

后续,航天三江将紧跟“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发展趋势,坚持自主发展特专领域,合作发展通用领域,着力打造“具有航天特色的国内一流智能移动装备集群”。

2011年,航天三江以收购锐科激光为起点,在激光产业领域高起点、快起步,实现了高质高效发展,打造具有航天特色的激光产业生态圈。

世界领先、国内首台、替代进口、填补空白……这些是航天三江激光产业拥有的亮眼成绩。

2021年,航天三江激光产业经济规模突破40亿元,较2011年增长超100倍,其中带动产业链内部单位实现营业收入5.2亿元。

未来,航天三江将加快打造先进激光制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充分发挥引领支撑作用,深化与产业链企业及地方政府战略合作,坚持创新驱动,合作攻坚,共同开创激光产业集群化发展新局面,助力实现激光产业技术迈向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制造强国建设贡献航天力量。

破除机制障碍 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航天三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始终坚持同创共享,建立办实事长效机制。人才公寓、职工保障中心、职工运动场等一批民生工程建成使用,生产一线作业环境、保障条件大幅改善,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我们要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视领军人才推树,确保引进的人才用得好、培养好、留得住。”航天三江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博说。

航天三江将万山公司作为孝感区域首家进行社会化融资的试点单位,打破现有薪酬分配模式,构建中长期激励机制,充分激发核心骨干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历时一年筹备,2020年12月6日,万山公司成功募集8.4亿元资金,由国有全资公司转变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实施股权激励以来,万山公司净利润年均增长22.86%,职工人均工资年均增长9.4%。

在火箭公司、激光院、行云公司等单位,股权激励也成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招牌”。2022年6月27日,火箭公司再次成功完成B轮融资15.855亿元,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后续股改上市策划工作。

航天三江积极推动人才制度改革破题和优化落地,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运载技术研究院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引才,严格把好入口关——

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引进综合素质优秀、基础知识扎实、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海内外优秀人才。设立千万级人才基金每年给予高端人才补贴,为科技人才搭建干事创业舞台、解决后顾之忧。

养才,实现全过程增值——

针对“卡脖子”难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探索采取“揭榜挂帅”组织管理模式,实现在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的同时,培育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抓好航天事业后继有人根本大计,有计划、成规模、系统性地重点培养青年科技人才。

用才,最大限度提效能——

通过赛场“赛马”不断挖掘、发现人才,赋予领军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度权,在重大工程项目和关键技术攻关中大胆使用年轻人。建立创新容错试错机制,鼓励人才大胆创新、勇于创新。

“踏上新征程,做好科技人才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建立健全人才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以高水平人才队伍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履行强军首责,建设人才强国、科技强国、航天强国作出更大贡献。”冯杰鸿说。(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