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人类发展历史,科技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科技创新如粒粒种子,需要环境条件适宜的科研“沃土”来茁壮成长。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发挥好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用”“推进国际科技合作”“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
航天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领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标志。对于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航天人有着更深刻的体会。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航天建设副董事长、副总经理窦晓玉提出建议,要以科研人员为本,纵深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激发创新活力。同时,她还围绕一线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烦恼,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围绕国家实验室建设的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窦晓玉建议从顶层规划入手,进一步明确国家统筹布局和地方保障的关系,明确国家实验室与高校院所和企业的关系,完善核心团队梯队建设机制、项目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机制,在改进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加强重点科研任务凝练等方面,更好发挥其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的引领作用。
2022年是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落地实施的关键一年,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正逢其时。正如国家科技部王志刚部长所言,“我们改革的核心关键,始终是为科研人员搞科研、搞创新提供好的政策、环境、条件,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在中国开展科研工作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关于进一步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窦晓玉认为需要探索构建由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打通科技、金融、产业三链通道,共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基础研究向应用技术的转化,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汇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科技的投入强度已经达到占GDP2.4%,但其中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经费仅占总研发费用的6.2%,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窦晓玉建议,要重点保障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国家战略力量的建设和发展,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对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长期稳定投入机制。除财政稳定投入外,她还建议明确鼓励和支持公益基金会、企业等以捐赠或联合基金的形式,支持基础研究,可享受相应税收优惠政策。
众人拾柴火焰高。今年两会期间,许多代表委员都提出建议推进国际科技合作,画出科技“同心圆”。
窦晓玉认为,要进一步为学术人才营造开放的国际合作环境,探索国际人才出入境制度创新,适时开展高科技人才专项制度试点,借鉴冬奥经验设立学术网络特区,为引进战略科学家、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铺高速路、架立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