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全国政协委员董胜波写的学习笔记,上面写着“2021年7月1日,我有幸在天安门西观礼台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倍感心潮澎湃、鼓舞振奋。我是无党派知识分子,但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要在自己的科技岗位上报效伟大祖国。作为政协委员,我要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永远与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
作为连任三届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科技专家,董胜波这一年过得特别充实,学有所思、行有所获。
强化思想洗礼 筑牢信念之基
即便是在全国政协的第14个年头了,董胜波仍然十分注重自我学习提升。“读原文、学原著、悟原理,这是加强自我修养的好方法”。他说。
仅2021年一年,他学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了党的百年奋斗史,学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等,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到全国政协礼堂观看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积极从党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力量。还看了好几本文献。
他将学习与党中央、国家的发展战略以及社会经济、创新技术发展形势相结合,深刻明白了什么是“国之大者”。在自己工作了40年的航天事业里,他带领团队在微系统基础性技术、人工智能和5G先进通信领域开疆拓土。
这几年,他一直在学习的路上。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了头脑,更指导了具体实践。2020年中国率先消除绝对贫困,董胜波读完总书记2018年、2020年两次脱贫工作重要讲话,说道:“对世界而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完全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我深刻感受到党的伟大辉煌成就。我为脱贫攻坚也应该做些事情。”
他联系25所派驻云南的扶贫干部王小雷,技术上为当地地震应急灾害提供指导,同时宣传购买特色农产品,推动当地实现增收和产业持续发展。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两年董胜波基本没有去外地调研,全国政协组织了履职平台线上读书、线下座谈活动,董胜波积极参加并认真撰写了读书体会。
“这次疫情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治理能力,让我读懂了‘四个自信’,也对‘四个自信’更加坚定。”
通过不断学习积累,政治站位进一步提升,董胜波力争把学习的成效体现到履职尽责上来。同时,董胜波积极推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解决了一批企业关心的要事、群众关切的实事和社会关注的难事,得到广泛认可和职工点赞。他提出了为国有军工企业骨干人才申请住房保障和子女入学入托保障,让高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严肃认真履职,高质量建言献策
一边肩负着项目任务研制、专业技术规划和体系建设的重任,一边积极履行全国政协委员的职责,14年来,他奔走调研、撰写提案、推介航天,在履职道路上行稳致远,提交了20多项紧贴民生又具有可行性的高质量提案。
2019年,董胜波提出的关于培育高端芯片产业的提案受到相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提案中多项建议被采纳。另一项关于稳定军工央企人才队伍的提案,也得到多个政府部门积极回应。
2020年,董胜波希望中国在“5G+天基网络”深度融合方面有所作为。在他看来,天基互联网星座投入运营后,将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政府和国防等诸多领域,开辟通信新时代。
2021年,他聚焦协同创新,围绕依靠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确定了提案,对协同攻克“卡脖子”技术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并重点关注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新作用发挥。
2022年,董胜波的提案是对创新平台建设的一些改进建议,也是在前几年提案基础上围绕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的更深一步思考。
“作为当代航天人,在政协团结民主的旗帜下,就科技进步、航天事业发展建言献策,这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董胜波坚定地说:“两个身份,同一使命,那就是发展航天技术,服务国计民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提案的逐步有深度、有价值、被采纳,也是因为董胜波在建言献策的管理模式上走出了创新之路。2018年7月,以董胜波名字命名的航天科工首个党外人士建言献策工作室成立,曾经的“单打独斗”变成“联合作战”,无疑为高质量提案的形成提供了好平台。
今年是工作室成立后的第四年,探索分工作室建设,是董胜波的新想法。“凝聚更多党外知识分子的力量,为党的事业服务,是我作为政协委员的职责所在。”
履行强军首责,着眼前沿科技
2021年,董胜波人物故事入选《弘扬科学家精神——走近100位科技工作者》一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家精神的四个方面,是指引我们科技工作者的一盏明灯。但我做得还远远不够。”他说。
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为事业奋斗的担当精神,不止在董胜波的言语里,也诠释在实际行动中。
在董胜波看来,为部队提供“能打仗、打胜仗”的好用产品是摆在首位的。他长期负责国家重点武器精导装备研制,严格质量管控,严肃实战考核,狠抓武器装备关键能力提升,试验接连取得成功,形成了系列化装备研制与发展路线;主持某国防武器精导装备项目已完成全部试验验证,实现了全部自主研发。
董胜波的另一个身份,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在这样的创新平台上,他常常用战略科学家的标准要求自己,将眼光投向未来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着眼前沿科技,立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董胜波从十年前开始,聚焦装备研制的“卡脖子”问题及前沿创新技术,带领团队深入推进以相控阵技术应用、核心芯片为代表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布局太赫兹、人工智能、涡旋电磁波为代表的多项新技术。正是这先人一步的前瞻谋划,曾经的关键技术被攻克、成果顺利转化,为解决制约武器装备跨代发展难题提供了核心支撑。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董总提出的装备发展趋势,已经成为现实。”博士小刘特别钦佩带自己一路的董胜波老师,90后的他如今也已成为室领导。
面对新入职的工程“小白”,董胜波亲自写好技术方案,并从如何选题、如何认识科学原理和工程实际讲起,“手把手”地传授。董胜波十分开放民主,鼓励年轻人要有自己的想法、观点,随时与他共同讨论。面对工作3年以上的年轻人,他会提供一个切入点、一个范围,然后放手让他们思考,他说“这才是科研工作者”。
看着数十名年轻同志成长为研究室主任、党支部书记、主任设计师,有多位成为了本行业资深的技术专家与学科带头人,1位85后还获得“北京青年榜样”,董胜波很开心。在他心里,为拔尖创新人才搭桥铺路是最幸福的事情。(文/王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