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闭幕,媒体关注的那些航天好声音
发布时间:2023-03-15 信息来源: 中国航天科工

3月13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

两会期间,中国航天科工代表委员围绕科技自立自强、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建设、商业航天、高端创新人才、服务国计民生等话题的提案议案备受《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中国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中央媒体高度关注。

中国航天科工代表委员是如何提案的?航小科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科技自立自强

魏明英委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是我国科技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科技委常委魏明英委员说,放眼未来,抢占科技制高点,要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继续用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赵静委员:聚焦科技自立自强 提升自主工业软件研发能力


作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三院三部研究员赵静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带来了一份关于推进我国装备软件产业发展,支撑构建现代化作战体系的提案。

赵静介绍,在科工领域,存在软件核算方式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国产工业软件研发动力不足,无法形成良好的软件研发生态,影响了国产自主工业软件研发能力的提升。”

对此,她建议,通过实施重点领域工业软件国产化替代工程、加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推进软件订购计价、加大国产工业软件研发的财政支持力度等方式,让自主工业软件研发能力再跃升一个台阶。

冯杰鸿代表: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


今年是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党委书记、董事长冯杰鸿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他携两份建议案上会,关注的领域分别为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冯杰鸿介绍,我国商业航天近年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同SpaceX为典型代表的全球领军企业相比,在体制机制、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他建议,打造商业航天龙头和旗舰企业,搭建“通导遥”一体化卫星数据应用服务平台,支持领军企业发展、平台化,制定商业航天健康可持续发展机制,有序建立商业航天全产业体系。

冯杰鸿提出的建议受到广大媒体密切关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冯杰鸿表示,面向未来,航天产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话语权,就必须进一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率。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我们只有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计民生,交出精彩答卷。

许波委员:如何打牢科技“地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不少科研人员在谈到加强基础研究时,非常重视“长期”二字。自主权、组织方式、评价机制等关键词也很受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航天三江科技委顾问许波建议,企业应当面向长远发展,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探索设立专项基金,前瞻部署基础研究,增强创新创造机能。

屈国欣委员: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赋能高质量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我国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及重点工作建议,并指出要“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航天企事业单位肩负着支撑航天强国建设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也是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如何更好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作为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我将聚焦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不断加强原始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打造更多高质量‘国之重器’,为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全国政协委员、航天三江科技委常委屈国欣说。

国务院机构改革

李秀敏委员:国务院机构改革意义深远

国务院机构改革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份万众瞩目的改革方案。改革方案中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的内容备受关注,其中提到,推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全国政协委员、航天三江四部科技委委员李秀敏说,从这次机构改革能感受到国家对推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等方向的高度重视,是对未来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一次重大优化。针对关键环节存在的“卡脖子”问题,可以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推动全链条协同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建设

鲍斌代表:聚力重点产业链 加快打造工业基础件产业集群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全国人大代表、航天江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鲍斌接受《中国日报》《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优化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和布局,加强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建设”,为国防军工单位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建议有体系的打造航天工业基础产业集群,重点培养航天产业一线工人。”

商业航天

宋晓明委员:我国将建超低轨卫星星座 首发星9月具备发射条件


人民网报道称,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二院院长宋晓明介绍,二院正在规划超低轨卫星星座建设,目前正在开展首发星研制,预计9月具备发射条件。据悉,首发星成功入轨后,将对超低轨道飞行技术、高分辨率对地成像技术、星载智能处理、信息直达用户终端等关键技术进行演示验证和应用示范。二院将基于超低轨道开展超低轨卫星星座建设,打造以多快好省为特色的超低轨空间基础设施,孵化卫星信息直接服务大众的新型产业生态。

王长青委员:2025年将初步构建即时遥感服务体系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数字经济”备受关注。“发展数字经济,有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发展即时遥感星座,不仅能为支撑航天强国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更是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三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王长青说。

今年两会,他围绕鼓励发展商业航天、助力数字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提案。“目前全国很多省市都在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建议国家加强引导,加快发展节奏。”王长青说。为此,他呼吁加强政策支持和产业布局,营造良好的商业航天市场环境;加强顶层指导,推动即时遥感星座标准体系建设,引导商业航天资源汇聚;加强应用牵引,畅通典型行业应用链条。

冯杰鸿代表:商业航天前景广阔 快舟火箭将持续升级


3月10日,央视军事频道播出的“正午国防军事”栏目聚焦两会·对话全国人大代表节目中,全国人大代表、航天三江党委书记、董事长冯杰鸿接受了专访。

2017年首次商业发射以来,快舟系列运载火箭已经成功发射17次,把30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作为快舟家族新成员,推力更大、成本更低、快速发射能力更强的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2020年首飞时却经历了痛苦的发射失利,今年快舟火箭会有多“快”,怎样能够更可靠?全国人大代表、航天三江党委书记、董事长冯杰鸿进行了解答。

窦晓玉代表:我国商业航天事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机遇期


“从最初对商业航天领域发展的预判,到近几年见证和参与商业航天的建设,我感受到中国商业航天事业正在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航天建设副董事长、总经理窦晓玉说。今年两会,窦晓玉依旧带来了关于商业航天的建议。一是加强和完善法律、政策体系建构和战略规划设计,加快商业航天的立法进程;二是对外积极向国际电联争取空间资源使用权,对内实施公正、平等、法治化的空间资源分配,保证商业航天健康发展;三是创新政府管理部门、政府用户、企业界之间的合作运行机制,引导企业、政府、社会资本多方投入,通过采用政府补贴、采购服务、委托建设等多种形式,扶持商业航天企业的成长;四是促进商业航天的成果向大众化、智能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应用方向转变。

高端技能人才

路红波代表: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兴起,我国正处在推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时期,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急需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高端创新人才,通过自主培养卓越工程师,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新生动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三院科技委常委路红波表示。

戴天方代表:打造新时代特色制造业复合型人才


“技能人员不仅要具备娴熟的机床操作技能,还要掌握机器人编程、智能产线构建等现代化制造理念和技术。”全国人大代表、三院239厂特级技师戴天方表示。

随着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高速发展,数字孪生、虚拟场景、智能制造、柔性制造、智能机器人、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正逐步应用参与到生产过程中。“这就需要一大批具有掌握更多专业知识更高技能水平的人员进入新产业。”戴天方代表认为,原有的技能人员与技术人员的职业边界会越来越模糊,技能与技术会深度融合。

“未来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现场应用工程师)还需要从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入手,在教育的不同阶段融入不同的教育内容,灌输终身学习的理念。”戴天方代表建议,正确引导从业人员的就业认知、职业认知,系统规划从业人员自身职业生涯,成为制造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闫大鹏代表:建议引入“科研法人”制度


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取得长足进步,以发明专利为例,过去五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低,成为当前制约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

全国人大代表、锐科激光副董事长、总工程师闫大鹏调研发现当前的财政经费管理模式,无法顺畅赋权给技术发明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人员创新创造的动力和活力。

他建议,通过引入“科研法人”制度,从顶层制度设计上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核心技术发明人的权责匹配的瓶颈问题,使科研人员有责任感和获得感,真正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潜力和活力。

袁斌代表:如何破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密码”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必选项”


当前青年科技工作者已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主力军,然而青年员工在工作、生活方面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如何让青年员工踏实工作、减少后顾之忧,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推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时期,我国急需引用、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高端创新人才,同时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用好现有的人才资源——释放青年人才的活力,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新生动力。”全国人大代表、航天三江科技委常委袁斌说。

服务国计民生

宋晓明委员:国产高性能ECMO取得多项突破


中国青年报报道称,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二院院长宋晓明介绍,二院作为国内最早研制呼吸机的央企之一,突破了多项核心零部件关键难题,有力推动呼吸机产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化能力提升。早在2020年的国家重点医疗物资供应保障中,二院下属航天长峰就发挥产业链协同作用,实现了核心零部件本土供应,提升了保供效率。如今,项目组研发的国产高性能ECMO全系统功能样机,在实验动物身上历时14天良好运转,取得了多项里程碑式的突破。

王长青委员:让百姓尽享卫星红利

“未来遥感卫星发展趋势,是通过大规模星座的构建,实现‘即时遥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三院院长王长青表示。历经5年探索,三院提出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星云即时遥感服务体系,力求实现卫星基础设施共享,并针对各地域城市特点需求与行业需求,推出“十城十星”计划。

王长青透露,目前三院已建成卫星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具备多源数据汇聚和线上线下一体化应用服务能力,以及低空无人机智能数据采集能力,计划于2025年实现小规模即时遥感组网观测。“我们将充分打磨业务形态和商业模式,更好地服务社会,让百姓尽享卫星红利。”他说。